十二、臺灣省議會時期:議會外交 擴展國際空間
議會外交
自兩岸分治以來,中華民國的特殊國家地位,使的外交處境日益艱難,特別是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與中美斷交後,形勢更加艱困,於正式的外交關係屢屢受挫下,議會外交成為中華民國擴展國際空間的重要管道。
直接民選的省議會,是臺灣實行民主制度的真正指標,讓「自由中國」與對岸「共產中國」形成強烈的對比。因此省議會常成為接待外賓的重要宣傳象徵,各國民意機關代表與大使時常來訪,使得接待國際貴賓的事,成為正、副省議長的重要工作之一。
1958年5月14日伊朗國王巴勒維訪臺,17日參訪中部由臺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迎接,並借用臺灣省議會議事堂設宴款待巴勒維一行人;此後,臺灣省議會也陸續接待日本前首相岸信介、馬拉加西(馬達加斯加)總統齊拉納夫婦、各國國會議長等政要。
1961年8月4日日本前首相岸信介參訪臺灣省議會,並由議長黃朝琴親自接待。
劇變的國際情勢――退出聯合國
中華民國原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但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聯合國內的「中國代表權」開始產生爭議,中共雖不斷要求取代以蔣中正代表之中國席次,但在反共立場堅定的美國強力阻撓下,始終未能如願。
隨著時間拉長,「兩個中國」似乎成為定局,美方曾推動雙方各自享有一個代表權的建議,但中華民國外交部聲明反對「兩個中國」的立場,中共亦不接受,而臺灣島內卻開始傳出與美國相同的主張。1964年彭明敏等人的「臺灣人民自救宣言」與監委曹德宣在報紙發表的文章中,都呼應「一中一臺」與「兩個中國」的主張。與此同時,每年聯合國大會中支持中華民國與支持中共的票數,亦逐年拉近。
有感於國際情勢的改變與國內的不同輿論,1966年省議會第三屆省議員蔣淦生、吳泉洝、張振生、李建和、陳重光、葉寒青、林明德、李銑、賴榮木、黃運金等人臨時動議,強調「我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權之地位不容被排擠,並反對匪偽入會及兩個中國之謬論」,對聯合國表達嚴正的立場。
1968年美國尼克森總統上臺後,開始表態有意改善與中共的關係,於是與中華民國斷交的國家開始劇增,1971年6月蔣中正總統提示國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當年10月25日舉行的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文,決議停止蔣中正的中國代表權,改由中共取代的提案終於通過,中華民國遂在聯合國決議案通過前一刻宣布「退出」聯合國。
參加全美州議會聯合會年會
中華民國自1971年10月25日退出聯合國之後,國際間的處境愈見艱困,而美國又於1979年1月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我國斷交。面對此一變局,省議會站在民意的基礎上,積極關心並參與國際事務,負擔起增進國民外交的使命。
省議會在外交部的指導下,每年定期組團赴美訪問姊妹州,參加全美州議會聯合會年會,以爭取友誼外,並增列公共聯繫經費,廣泛邀請友邦人士來會訪問,強化邦誼,並鼓勵省議員前往國外考察訪問,以增進彼此暸解,充實國際活動的知識與經驗。此外並經常開設外文進修班,鼓勵同仁利用閒暇充實外文能力,因應日益繁重的國際事務。
1983年8月15日省議長高育仁於阿肯色州政府,與時任州長柯林頓簽署締結姊妹州的盟約。
與美國各州締結姊妹州
透國臺灣省層級與美國各州締結姊妹州,在臺美斷交後已成為臺灣突破外交困境的重要途徑,也成為歷屆臺灣省主席、省議長努力的目標。省議會透過美國各州議會,以臺灣省為主體,陸續與美國各州締結為姊妹州:1979年3月26日,省議會通過臺灣與美國猶他州締結為姊妹州案;10月14日,舉行臺灣省與美國印地安納州締結為姊妹州的簽署儀式;1980年3月28日,通過與美國亞利桑那州、西維吉尼亞州、田納西州締結姊妹州的決議案。最終,臺灣省政府與美國共計42州締結為姊妹州。
1980年7月25日省議長蔡鴻文率團赴美訪問西維吉尼亞州、印地安那州、密蘇里州等臺灣的姊妹州。28日於密蘇里州代表臺灣省與該州簽署協議締結為姊妹州:8月4日繼續至西維吉尼亞州進行簽約儀式。此行成果豐碩,返臺後,8月13日蔡鴻文即以中常委身份出席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報告率團赴美訪問的經過。
後續,高育仁擔任臺灣省議會第7、8屆議長期間,也陸續代表臺灣省於1983年4月17日與加州,8月15日與阿肯色州,8月19日與阿拉巴馬州,及於1984年12月7日與南達科他州締結為姊妹州。
1979年8月14日省議會通過臺灣與美國猶他州締結為姊妹州案。
下一章:十三、臺灣省議會時期:民主化後的省議會
- 發布日期:113/05/23
- 最後更新時間: 113/06/17
- 點閱次數:136
- 發布單位: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