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Logo

:::

十一、臺灣省議會時期:黨外勢力風起雲湧

本土化政策與臺灣省議會

1972年5月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後,推動「本土化」政策,積極延攬本省籍青年才俊至政府高層服務,在臺灣省政府方面,產生首位臺籍省主席謝東閔(由省議會議長轉任)。過去省主席係由外省籍人士或軍人派任,頗為威嚴霸氣,省議會大多扮演聽訓、配合政令的角色。但自從本省籍人士擔任省主席後,府會之間容易溝通,彼此的地位也較過去平等,省主席不再高高在上,省議會也由以往議政困頓的時期,開始發揮監督及制衡省政的角色。

1970年6月5日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問臺灣省議會。

許信良出版「風雨之聲」

在本土化政策的推動下,當時國民黨也提名許多年輕、學歷好、形象清新的臺籍人士參選省議員,如高育仁、許信良、林佾廷、吳水雲等即是。這些臺籍青年才俊當選後,為省議會注入了新血,他們問政風格積極深入,敢於建言,言辭犀利,不只是被動的配合政策指示而已。尤其是許信良在1977年將其在省議會的質詢和提案整理出書,書名為「風雨之聲」,書中將省議員區分為世家、財閥、公務人員、職業政客等四大類,並對執政的國民黨有許多批判,社會大眾反應熱烈,在當時實有突破禁忌之作用,也激發民眾要求改革之聲浪。此一事件激勵許多人投入黨外的陣營,參與競選1977年底的五項公職人員選舉,省議會在野勢力也因而崛起。

 

在野勢力的崛起

1977年11月19日舉行省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以及院轄市議員等五項選舉,可說是戰後臺灣實施地方自治以來,規模最大、競爭最激烈的一場地方大選,開票當晚並不幸發生中壢群眾抗爭事件,震驚各界。此次選舉結果,黨外(無黨籍)勢力顯著提升,20個縣市長中當選4名,在第六屆77名省議員中則當選21名,接近30%,而且當選的無黨籍人士頗多為最高票或較高票者。過去省議會中國民黨籍議員始終占絕對優勢,如第五屆非國民黨籍者僅有8名,如今黨外勢力的崛起,深刻影響日後臺灣政治發展的走向。

 

三民主義政策大論戰

省議會第六屆第四次大會期間,13名非國民黨籍省議員聯合進行省政總質詢,從1979年11月19日下午開始,一直持續到20日傍晚,共一天半,這是臺灣議政史上時間最長、人數最多的聯合大質詢。質詢的主題圍繞在「三民主義」的國策與政策,全面檢討和批判三十餘年政府在臺灣的施政。三民主義及據之制定的憲法乃是中華民國政府施政的基礎,但中央政府遷台以來,由於時空環境背景的變遷,已呈現扞格難行。黨外省議員的這項質詢可說是挑戰當時最敏感的議題,突破多年來的政治禁忌,引起廣大的迴響,也促成後來政府推動一連串的憲政改革。

質詢大綱
一、促進國際政治地位與國際應變上,應有之基本態度。
(一)在國際奧會應持的態度。
(二)韓國政局帶來的啟示。
(三)二百海浬經濟海域問題應有的做法。
(四)結論:1、留在奧會,2、申請加入聯合國。
二、徹底實施民主政治以發揮均衡功能。
(一)旁門左道的國建會。
(二)破壞體制的鄉鎮長座談會。
(三)侵害人權的戒嚴令與選舉公平探討。
(四)扭曲憲政的臨時條款。
(五)結論:1、重視各級民意機構的意見。2、解除戒嚴令。3、中央級民意代表的全面改選。4、樹立省縣市議會之合法地位。
三、建立均足均富,持久穩定有效率的國計民生政策。
(一)農業政策的全盤檢討:促成農作物保險的實現。
(二)稅制問題的檢討:直接稅制的加強實施和資金外流的防止,土地增值稅的檢討。
(三)從自然環境的維護和生態保存的必要性,檢討公害水土保持,核能污染的政策檢討。
(四)社會福利政策實施的檢討:從農民健康保險的早日開始實施•促成全民保險的實施。
(五)省政弊端的針砭。

 

美麗島事件與臺灣省議會

1979年8月黨外人士創辦「美麗島雜誌」,12月10日該雜誌設在高雄市舉行世界人權日紀念大會,集結全台各地黨外人士示威遊行,頗有風雨欲來之勢,執政當局為防止事態擴大,於是警備總部採取霹靂行動,對黨外人士展開整肅,計有十四位主謀者被逮捕。

其中省議員林義雄及張俊宏經以叛亂罪各處有期徒刑12年,省議會乃依法註銷林義雄與張俊宏之省議員資格。因此在事件後,許多黨外人士仍紛紛投入選戰,尤其與美麗島事件有關者都以高票當選。以1981年底改選成立的第7屆省議會觀之,計有十四位黨外省議員,其中蘇貞昌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游錫堃為林義雄、方素敏競選總幹事,即為顯例,他們在省議會表現突出,促成黨外力量的進一步發展。
 

黨外省議員集體辭職事件

以省級代議機關而言,無論是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乃至於省議會,都只是依據一紙行政命令而成立。即使省政府亦未遵循憲法規定成立,而是依據1936年行政院公布的「省政府合署辦公暫行規程」。此種組織法治基礎的薄弱與不合理,早為各方所質疑與批評。1984年6月省議會審查省府委員會預算時,黨外省議員主張應刪除超額部分之預算,引發議場上激烈之爭論,最後雖通過當年度省府委員會預算,但大會亦作成附帶決議:請中央儘速依據憲法,參酌實際,將省政府組織為適法之調置。

由於中央政府遲未做適法合理之調置,1985年5月省議會審查省府總預算時,終於掀起軒然大波,在多數國民黨議員強行表決通過省府預算後,省議員游錫堃即席代表14名黨外省議員宣讀辭職書,一時輿論沸騰。一般認為此乃臺灣實施地方自治以來空前未有之大事,對於後來政府開始修憲及制定省縣自治法,實有關鍵性之影響。

1985年14位黨外省議員集體請辭,震撼當時政界,此為其中13位省議員的合影,後經過省議會調和鼎鼐,許多省議員仍恢復原職,僅有省議員蘇貞昌、游錫堃、謝三升最終請辭成功。

下一章:十二、臺灣省議會時期:議會外交 擴展國際空間


  • 發布日期:113/04/22
  • 最後更新時間: 113/06/17
  • 點閱次數:65
  • 發布單位: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