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Logo

:::

鐵窗花

鐵窗花側面照 鐵窗花側面照

鐵窗花運用在臺灣建築的歷史相當悠久,日治時代就有應用在建築的紀錄,臺灣鐵窗花的歷史一路發展到1937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而被迫中斷,戰時由於日本政府頒布金屬類回收令,因此拆除不少民居上的鐵窗、鐵欄杆作為物資材料。戰後,臺灣脫離日本統治,雖仍有生產鋼鐵,但多用於戰後重建與國防,加上產量有限,因此民間的應用也相對較少,直到1960年代末期,隨產業發展從農業轉為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與1971年中鋼成立後,穩定市場鋼鐵供應,鐵窗花才走入尋常居民的生活。

省議會的議事大樓正面與側面窗戶,使用大面積的鐵窗花作為建物的防盜與裝飾使用,議事大樓落成於1958年,正是臺灣戰後物力拮据之時,能使用大量鋼鐵作為裝飾,足見時任擘劃建物者的用心,及當時臺灣省議會的重要性。

議事大樓的鐵窗花每格長136公分、寬86公分,正面30格、左側與右側窗戶各8格,共計48格的鐵窗花中,造型均有所不同,顯見每格鐵窗花均由匠師手工製作而成。窗花以鐵件構成的幾何圖案,設計原由雖已不可考,但每格窗花中可見西洋寶劍的造型,因此有一說是,省議員在此為民喉舌,難免與政府官員或其他議員唇槍舌戰,猶如兩人鬥劍一般,因此將此情境具象化設計於窗花中。
--
參考資料:老屋顏(辛永勝、楊朝景)(2020)《老屋顏與鐵窗花:被遺忘的「台灣元素」——承載台灣傳統文化、世代歷史、民居生活的人情風景》。台北:馬可孛羅文化。


  • 發布日期:112/02/09
  • 最後更新時間: 112/02/09
  • 點閱次數:561
  • 發布單位: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