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Logo

:::

話說從頭 匠心獨具的庭園設計

前言

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的前身為臺灣省議會,過去不僅是臺灣的議政核心,孕育無數的政治菁英,也在臺灣民主化過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過去省議員們振聾發聵的質詢,成為人們對臺灣省議會的歷史記憶,但在嚴肅的政治氛圍之外,常讓人忽略的是,這廣袤的園區也是民眾日常休憩旅遊的去處,見證許多人成長的軌跡。

今(112)年立法院民主時刻館公開向民眾徵集照片,我們將以省議會落成前後的媒體報導,與民眾提供的照片相互呼應,以瞭解時任議長黃朝琴擘劃園區的設計理念,並邀請大家一起從旅客的視角,再次認識園區,並期待一起擘劃園區的未來。

一家五口橫跨十五年的照片,記錄家庭成員的增加,也見證了孩子們成長的軌跡。圖片提供/紀筱鈺

 


匠心獨具的庭園設計

1955年4月25日行政院第398次會議決議「省府應疏遷中部。」臺灣省政府與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即開始緊鑼密鼓地辦理疏遷作業,時任議長黃朝琴親自到霧峰勘察後確定會址,並於園區便於1956年7月動工,1958年5月1日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正式遷至霧峰現址辦公。 在興建的過程中,黃朝琴不僅規劃園區更親自監工,從1958年4月21日《聯合報》的報導中,可以瞭解黃朝琴規劃園區時,除基本的集會功能外,也應具備遊憩觀賞功能。

議長指著環繞著議會大廈的一脈低山,「我們開始在那兒造林,一方面佈置成一個可以遊憩觀賞之所,一方面從事生產事業,你看那開山機正為我們開闢登山的馬路。」(聯合報 1958.5.21)

照片約攝於1956年底,到在議事大樓興建之前,可以見到黃
朝琴口中所說的一脈低山,及兩側已經種下椰子樹,但尚未
鋪設柏油的民主大道。圖片攝影/張士教

照片約攝於1956年底,照片中堆疊的鋼筋,推測為興建議事大樓所用的原料。圖片攝影/張士教

 

這張照片約攝於1957年4月,興建中的建物即為議事大樓,隨著
大樓拔地而起,後山的景致也逐漸被遮蔽。圖片攝影/張士教

這張照片攝於1958年6月,攝影師立在園區後方山坡上拍攝,當時園
區落成啟用僅一個月,園區也僅有議事大樓、議員會館兩棟建物,眺
望遠方則是一片稻田,還可以清楚見到八卦山脈。圖片攝影/張士教

沒有圍牆的大門

在萬年國會的年代,因為立法院與國民大會長時間無法全面改選,導致國會與民意嚴重脫節,讓定期民選的省議會成為臺灣實際的最高民意機關。1958年5月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自臺北市疏遷至臺中的霧峰時,黃朝琴於擘劃園區時,為了強調民主就是完全開放的精神,因此規劃園區的大門沒有可以阻礙民眾進出的格柵或圍欄,僅設置「臺灣省議會」的牌樓,兩側並以象徵張開雙手歡迎民眾的「V型柱」支撐,使民眾不管何時都可以自由進出園區,讓園區成為「說走就走」的熱門景點,「到省議會遠足」也是一代人小時候校外教學的共同回憶。

年代左右於省議會門口與牌樓合照。圖片提供/林依蓉

 

浴荷香觀魚躍

坐落於議事大樓左前方的日月池,原為靠近牛欄貢溪畔的低窪地區,依據黃朝琴的自傳與當時報導,原本想要填高,但他發現議事大樓在進行打樁工程時,掘地不到二尺,地下水就湧出,因此認為這片窪地不適合填平,便將窪地改造為池塘即日月池。日月池有大小二池,大池為日、小池為月,其間又以鵲橋相隔,池內生態豐富,池旁種植蒼鬱林木,並設涼亭一座,水鴨環游別增逸趣,也是旅客拍照的熱門景點。

路(民主大道)的左側有一個數畝大的低地。「要是把這塊低地墊起來,要花五六百萬元才行,現在我們乾脆把它改成養魚池,中綴假山頑石,置『台灣號』小舟一艇,議員們公餘之暇,盪舟綠波之上,浴荷香,觀魚躍,是一樂也!」(聯合報 1958.5.21)

照片約拍攝於1958年,照片的女孩們在裁縫班的老師的帶領下,利用
假日騎腳踏車從彰化縣芬園鄉社口村,到當時已頗負盛名的霧峰省議
會遊玩, 留下此珍貴照片。圖片提供/游宗益

攝於1959年2月園區落成未滿一年攝於日月鵲橋,當時園區林木
尚未長成, 但池水波光粼粼,照片中除正中央的5位主角外,後
方還有一群遊客排排站 像是拍照樣,顯示園區落成不久,已經吸
引不少遊客前來踏青。圖片攝影/ 張士教

精心設計的園區植物

幾十位議員親手種植了一大批亞力山大椰子樹,按照農業試驗所的美化藍本,將在短期內種植臺灣海桐、克力巴椰子、棍棒椰子、桃花心木等廿餘種樹苗、相信當林木茂盛、百花怒放之際,絕不亞於風景見稱的陽明山了。(中國日報 1957.11.8)

園區內的庭園樹木當年是委託臺灣省林業試驗所林渭訪所長親臨規劃、設計、種植並代為養護,而為了感念賢勞卓著,也於日月池旁豎立「庭園花木培植記」以資紀念。 記文中寫道「選種全省熱帶植物,凡一樹一木之培養,靡不悉心設計,大廈落成花木亦欣欣向榮、日漸茂盛,豈惟調節氣候含蓄水分,且足供遊客研究,至於點綴風景美化環境。

樹木蒼鬱、翠草清香是許多遊客到園區的第一印象,黃朝琴在擘劃園區時,就已經為園區未來的面貌奠定基礎,從開始施工時就有計畫的種植樹木,除特別前往屏東實地觀察了解椰子樹的種植方法外,也發動各位議員自備較佳品種的樹苗,每人最少植樹一株以資紀念,而他則是親自選購龍柏,其餘庭園的樹木均由林業試驗所贈送,並派員指導種植。

依據《園林尋芳》作者陳運造於2003年的調查,園區植物經規劃以熱帶、亞熱帶植物為主,幾乎囊括大部分臺灣本土與外來引進種類,光木本植物與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就有51科、158種,是中部地區戶外植物教學的最佳場所。

è 進一步了解園區更多植物

推估照片攝於1959年2月園區一隅,羅比親王海棗才剛種下,
仍須以竹竿輔助支撐,植物的欣欣向榮,成為遊客取景的目
標。圖片攝影/張士教

照片攝於1969年的民主圓環,該處蔣公銅像尚未立起,當年僅約一個人
高的乳斑榕,現在都已經茁壯為蒼鬱的大樹。圖片提供/林吳美蘭

為民喉舌如獅子吼

議事大樓前的兩隻閉口獅子,是園區最醒目的標誌,是於1959年1月5日由臺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致贈給臺灣省議會。兩隻獅子造型豎耳閉口,一方面提醒省議員們豎起耳朵傾聽民意,一方面也期許省議員們,要如獅子吼般,大聲的說出人民的心聲。 然而,若要大聲說出人民的心聲,獅子的嘴巴就應該張開,但雙獅卻是緊閉嘴巴,這樣的矛盾多年來也引起各方討論,有人說是要警醒省議員們,不要跟獅子一樣閉口,也有人認為,臺灣省政府送給臺灣省議會獅子閉口,似乎是希望省議員門閉嘴,也反映在戒嚴時代,即使是省議員都要謹言慎行,兩種說法不論對錯,都為閉口雙獅增添話題,也是旅客訪問園區必定合影的景點。
 

省議會門前坐鎮兩石獅
省府周主席贈送省議會門口的兩尊巨大石獅今日竣工。石獅係坐型,高一人許。係水泥塑造,古銅色,虎虎有生氣。黃議長今日告大會,省議會前此曾贈主席屏風一座,主席今以石獅一對還贈,益使本會門前氣象萬千,本會贈屏風也算「拋磚引玉」了。( 1959.1.6  中央日報)

孩子親暱的親吻母親,與肅穆的獅子成為強烈的對比,為嚴肅的臺灣省議會帶來一絲暖流。圖片提供/顏嘉良

擷取自霧峰國小1979年的畢業紀念冊,孩子們還爬到獅子頭上。而今議事大樓及
周邊附屬設施,已被列為臺中市市定古蹟,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實不宜
再攀爬,以免造成古蹟毀損。圖片提供/李榮逸

 


  • 發布日期:112/10/26
  • 最後更新時間: 113/05/17
  • 點閱次數:904
  • 發布單位: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