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貴事件 1721年
朱一貴事件是清代臺灣第一起大規模的民變。事件主導者朱一貴,福建漳州長泰縣人,1714年(康熙53年)來臺,在大目丁(今高雄市田寮區)種田與養鴨為生。
1720年福建巡撫呂猶龍,題參臺灣知府王珍等虧空官銀15萬兩。王珍為彌補財政上的漏卮,令兒子代攝鳳山知縣,因勒索地方、強徵銀兩,而引起民怨。羅漢門(今高雄市內門區)庄民黃殿,認為朱一貴若標榜明朝後裔來號召鄉里,歸順者必眾。
朱一貴與同夥52人焚表結盟,砍竹為尖槍,旗旛上書寫「激變良民」、「大明重興」、「大元帥朱」字樣,聚集群眾千餘人在羅漢門豎旗。廣東海陽人杜君英亦豎旗抗官,率眾欲搶臺灣府倉庫,兩路夾攻官兵,殺參將苗景龍、總兵歐陽凱等。臺廈道梁文煊、知府王珍、同知王禮、臺灣知縣吳觀城、諸羅知縣朱夔,及縣丞、典史等逃出鹿耳門,走避澎湖。
5月1日,朱部攻下臺灣府城(今臺南市中西區),追隨者共推朱一貴為王。雖然主戰場在諸羅(今嘉義市)以南,但整個西部平原都受到波及,全臺的城池、營壘大多失陷,只剩臺北淡水死守待援。後因民變首領朱一貴與杜君英,因閩、粵畛域而分裂。加上今屏東粵籍移民聚落,成立護庄組織「六堆」,投效清廷,官軍得以次第展開反攻。
6月,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南澳鎮總兵官藍廷珍,分率二萬餘兵在安平登陸。以優勢兵力圍攻府城,數戰皆勝,朱一貴棄府城,部眾潰散,在月眉潭(今嘉義縣新港鄉)遭擒,解送至北京,凌遲處死。1722年4月杜君英自行投首,亦被押解至北京斬決,事件全部平定。事件後,清廷為澄清吏治,在臺灣設置巡臺御史。
撰稿者:許毓良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許毓良。2004。〈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2 張莉。1990。〈論臺灣朱一貴抗清起義的歷史原因〉。《歷史檔案》,1990(2):90-95。
3 藍鼎元。1958。《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14。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引用至《臺灣大百科全書》
- 發布日期:112/02/14
- 最後更新時間: 112/02/14
- 點閱次數:171
- 發布單位: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