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爽文事件 1787年
林爽文事件
清代臺灣最大規模的民變。從主導者林爽文發出的文告來看,為典型的官逼民反事件。林爽文是臺灣天地會的成員、臺灣中部豪強。其黨羽在1787年(乾隆52年)1月於大里杙(今臺中縣(註 1)大里市(註 2))豎旗抗官,隨後在林爽文的領導下連戰皆捷,擊斃副將赫升額、知縣俞峻、及官兵數百人。未幾攻下彰化縣城,殺知府孫景燧,林爽文即被追隨者公推為盟主。之後莊大田亦在南路響應,攻克鳳山縣城。但因與莊大田未會師攻下臺灣府城,遂往嘉義以北發展;不料攻勢又受挫,因此戰局呈現膠著狀態。
清廷命水、陸提督黃仕簡、任承恩率軍萬餘來臺鎮壓,亦無功,改調閩浙總督常青為將軍,統一指揮,並動員、粵、浙、贛、桂、黔、川、湘、鄂、蘇省軍隊來臺,征討數月不利。9月,任命協辦大學士福康安為欽差大臣,總綰臺灣軍務。福康安以優勢兵力,在諸羅城一役打敗林爽文。臺灣鎮總兵官柴大紀率兵民死守諸羅,乾隆皇帝嘉獎功勞,改名為嘉義。1788年2至3月,林爽文、莊大田先後在老衢崎(今苗栗縣竹南鎮)、琅嶠(今屏東縣車城鎮)被擒,解送至北京,凌遲處死。
事件平息後,閩浙總督李侍堯的幕友、知名文人趙翼,指出林爽文失敗的關鍵,在於沒能攻下鹿港。但根據研究指出,清軍致勝的關鍵,在於掌握火器的優勢,與獲得義民之助。而平定林爽文事件被乾隆皇帝號稱為「十全武功」之一,說明其對清廷震撼的程度。
撰稿者:許毓良
最後修訂日期:99年03月30日
參考資料:
1 許毓良。2006。〈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乾隆朝林爽文事件臨陣人數的討論〉。《兩岸發展史研究》,1:21-65。
2 許文雄。2001。〈林爽文起事和臺灣歷史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9(1):95-150+300。
3 清高宗。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102。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 劉妮玲。1989。《臺灣的社會動亂:林爽文事件》。「袖珍系列」103。臺北:久大文化。
引用至《臺灣大百科全書》
- 發布日期:111/07/21
- 最後更新時間: 111/08/01
- 點閱次數:138
- 發布單位: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第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