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戴潮春事件 1862-1865年

戴潮春事件

清代臺灣三大民變之一,也是持續最久的民變。事件主導者戴潮春,彰化縣四張犁(今臺中市北屯區)人,曾任北路協稿識,1861年(咸豐11年)在住地成立會黨,假藉團練之名擴展勢力,引起官府的忌憚。1862年(同治元年)4月,臺灣兵備道孔昭慈親抵彰化縣城,並檄調淡水廳同知秋曰覲,令其率領兵勇剿辦彰化縣豪強陳弄。秋曰覲率軍至大墩(今臺中市),被陣中義首林晟倒戈殺害;戴潮春聞訊,率隊攻入彰化縣城,孔昭慈兵敗自盡。各方勢力蜂擁而起,控有臺灣中部地區;戴潮春自稱「東王」,前往今雲林、南投、嘉義發展;林晟自稱「大元帥」,據有臺中、彰化。

閩浙總督慶端急遣福建福寧鎮總兵曾玉明來臺,並令臺灣鎮總兵官林向榮出兵征討,但無法有效鎮壓,來援的澎湖鎮水師協副將陳國詮於安溪寮兵潰戰死,林向榮與安平水師協副將林國忠於斗六門(今斗六市)陣亡;1863年8月,新任臺灣道丁曰健率援軍由滬尾(今臺北縣(註 1)淡水鎮(註 2))登陸,進駐竹塹(今新竹市);11月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率軍自安平(今臺南市)登陸,打通嘉義,向北推進,二路夾擊,攻克斗六門後大勢底定。1864年1月,戴潮春被丁曰健所擒,立刻就地正法。2月,林晟在林文察的猛攻下,自燃火藥炸死,餘部仍繼續頑抗。1865年1月官軍攻入北勢湳(今南投縣草屯鎮),才結束戰事。

撰稿者:許毓良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許毓良。2004。〈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2 黃富三。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霧峰林家研究系列‧歷史之部」1。臺北:自立晚報社。
3 林豪。1957。《東瀛紀事》。「臺灣文獻叢刊」8。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引用至《臺灣大百科全書》


  • 發布日期:111/07/21
  • 最後更新時間: 111/08/01
  • 點閱次數:163
  • 發布單位: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第二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