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新民會 1921年

新民會

東京臺灣留學生為主體之政治運動團體。1920年(大正9年)1月11日成立於蔡惠如的東京澀谷寓所。其前身為聲應會與啟發會。1919年,中華留日基督教青年會的馬伯援等,與臺灣留學生林呈祿、蔡培火等人常有來往,取「同聲相應」之義成立應聲會,但未有具體活動。同年,在朝鮮三一獨立運動與大正民主思潮刺激下,以臺灣留學生為主體的啟發會成立,主要目的在於成員間思想交流,不久因經費與理念等問題而解散,主要成員於1920年發展為新民會。

新民會最初成員約20餘人,臺中清水人蔡惠如出錢出力最多,被公推為會長,但因謙辭,改由林獻堂任會長,蔡任副會長,黃呈聰與蔡式榖擔任幹事。成立當天議決實踐三個行動目標:第一,為增進臺灣同胞之幸福,開始政治改革運動。第二,為擴大宣傳,發刊機關雜誌。第三,尋求與中國同志接觸之途徑。前兩項目標之具體行動,即推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臺灣青年》之創刊,請願運動日後成為臺灣人政治運動之主流,雜誌則發展為臺灣人唯一喉舌之《臺灣民報》。

其對外活動,大多以東京臺灣青年會名義舉辦,兩者成員大致相同。青年會原名「高砂青年會」,應是1912年後在留學生宿舍「高砂寮」內形成之敦睦團體,1920年改名東京臺灣青年會後,逐漸轉變為政治性團體,曾抗議總督府對《臺灣青年》之迫害、發動爭取高砂寮使用權之行動、支援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會員曾組成留學生文化講演團,在1923-1926年間,利用暑假期間巡迴臺灣全島,舉辦文化啟蒙之演講會,1927年(昭和2年)以後因臺灣文化協會分裂才終止。同年,內部因左右兩派的對立而分裂,1930年以後主要成員先後遷居返臺,在失去聚會場所與熱心主持人的情況下,組織自然地消滅。

撰稿者:何義麟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葉榮鐘。2000。《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灣歷史館」15。臺中:晨星。
2 若林正丈著,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2007。《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播種者。
3 葉榮鐘編。1960。《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臺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
4 謝金蓉。2005。《蔡惠如和他的時代》。「東亞文明研究資料叢刊」5。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引用至《臺灣大百科全書》


  • 發布日期:111/07/21
  • 最後更新時間: 111/08/01
  • 點閱次數:71
  • 發布單位: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第二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