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講義 1922年
〈臨床講義〉 單篇散文作品。蔣渭水著。原文以日文撰寫,1921年11月發表於台灣文化協會《會報》第一期,收入《蔣渭水遺集》頁93~95。
本文形式上是一篇醫師看診的診斷書,將台灣視為一名病患,內容其實是針對台灣各種病根而發,反映作者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從事台灣政治文化啟蒙運動,企盼「從根救起」的積極改革心態。全文標示病人姓名為「台灣島」之後,依序記載性別、年齡、原籍、目前住所、職業、遺傳、素質、過去病歷、目前症狀、主訴、診斷、原因、經過、預斷、療法、處方等。
診斷結果認為台灣是「世界文化的低能兒」,病因是「智識營養不良症」,處方包括:正規學校教育、補習教育、幼稚園、圖書館、讀報社,都處以「極量」,意味「台灣」這個病人的病情嚴重,急需以最大量的處方藥劑搶救,其實際內容則是認為要拯救台灣,須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廣泛而全面知識啟蒙做起,才能根治「智識營養不良症」之病因。
就文學角度衡量,林瑞明認為這篇文章具備文學的獨創性,肯定其文學價值(見〈感慨悲歌皆為鯤島--蔣渭水與台灣文學〉,收入《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就思想內涵與歷史文獻之角度而言,本文深刻反映二○年代台灣知識份子反映置身殖民統治下,企圖藉由文化啟蒙運動以改造台灣之理想與熱情。
撰稿者:文學類工作小組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引用至《臺灣大百科全書》
- 發布日期:111/07/21
- 最後更新時間: 112/02/08
- 點閱次數:75
- 發布單位: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第二科